“環保工作等不起、慢不得,必須動真碰硬、只爭朝夕”
省環保廳廳長于會文: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掛圖作戰
成都平原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列為2017年全省環保‘一號工程’。省環保廳在大氣質量改善的一半精力,要投入到成都市,成都市環保局全局一半的精力要投入到大氣質量改善上。要下決心,出真招真法,切實解決群眾的‘心肺之患’。”
——于會文
2月7日,記者從全省環境保護工作會上獲悉,2017年被確定為“環境質量提升年”。今年,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將全面啟動,省內環境保護督察將實現全覆蓋……毫無疑問,四川的環境保護工作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環保廳廳長于會文接受華西都市報采訪時提到,過去一年,全省環保工作實現了良好開局,但是長期積累的環境矛盾和問題還未根本解決,主要有五個方面。從環保責任落實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在一些市縣黨委政府還沒有真正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考核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損害追責也尚未真正“逗硬”。
從環境質量改善看,全省五大流域仍有近30%的監測斷面水質不達標,成都、資陽、內江、德陽、眉山五市的地表水水質達標率一直較低;21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僅有5個空氣質量達標;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土壤環境監測點位超標,城鎮工礦企業場地遺留的環境污染問題仍然較重。
從環境風險隱患看,全省納入監控的重點風險源企業有2100余家,其中化工、造紙、印染、制革行業等高污染企業大多布局在沿江沿河等環境敏感區,化工、造紙、印染、制革行業產生的廢水、廢氣、對空氣環境的危害突出,以十大環境風險隱患為重點的突出環境問題尚未有效解決。
從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看,全省還存在相當一部分地級城市沒有備用水源,縣級以上城市有40多個沒有建污水處理廠,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近三分之一沒有正常運行等問題。
從環保監管能力看,79%的鄉鎮(街道)還沒有設立環保機構,一些地區環保部門缺人、缺車、缺編制的現象還相當普遍。
于會文同時強調,要做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實施“六個聚焦”等工作;“三大戰役”是省委省政府的頂層設計,須舉全省環保之力,調動全社會各方面力量,不折不扣地做好這項工作。至于如何做好,全省環保系統從上到下要做到“六個聚焦。”
首當其沖是要聚焦責任主體。其次要聚焦重點工作。要大力制訂整體防治規劃,這是環保部門的主業,活我們干,錢我們出。比如大氣治理,各市縣政府出人、出力、出錢治理,但各地的癥結是什么、到底怎么治、主攻方向在哪里?如何融資?這個“藥方”得我們環保部門開。因此,各市要結合自身實際加快制定規劃,并做好與省里總體規劃的銜接。各級環保部門還要繪制“作戰圖”,真正掛圖作戰,倒逼各項工作按期完成。
第三是聚焦重點區域、重點流域。其中,大氣的重點區域,就是成都平原,特別是成都市的1.3萬平方公里,2017年實現成都平原大氣質量的持續好轉,是全省環保系統的“一號工程”;水的重點區域是沱江和岷江兩條流域以及成都市主城區內的黑臭水體。各市根據實際,確定本轄區的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
第四是聚焦統籌聯動。大氣是互連互通,水是上下游左右岸。去年針對成都平原的重污染天氣,我們啟動了幾次聯防聯控,效果比較明顯。水的聯動工作還不夠,需要加強。
第五是聚焦問題癥結。比如公眾強烈關注大氣環境的問題,就需要科學深入地開展污染源成因、成分、機理分析,才能對癥下藥、精準發力,爭取更明顯的治理成效。
第六是聚焦項目組織。三大戰役的支撐,還是項目。要通過項目的組織實施,來完成三大戰役的任務。去年我們組織相關市(州)開工了432個項目,總投入達到542億元,今年我們還要組織開工兩批。
摘自《華西都市報》